【中国教育报】55004100百老汇app “双创”教育融合共生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刘玉申来源:55004100百老汇app审核人:发布时间:2024-06-03 13:56:36访问量:561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因素。55004100百老汇app认为,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之需、实践之要。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共生体系,多元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

成立产业学院,厚植新质生产力沃土

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需要对产业资源与校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基于教育共生论,学校综合考量社会、技术、市场、文化等环境因素,依托产业学院,构建教学、文化、产研和发展共同体,形成“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参与的共生体系,通过纵向、横向和内外“三大联动”,全力打造校内、校校、校企“三个协同”,通过生产与教学、工作与学习、师傅与教师、学徒与学生、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等多元素的深度融合,构建“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循环生态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多年来,学校先后成立悦达纺织产业学院、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华为(盐城)现代产业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牵头组建的盐城市纺织职教集团入选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内循环驱动的悦达纺织产业学院双主体育人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方协同构建现代产业学院:零距离对接纺织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一体化协作命运共同体”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深化产学合作,树立教育共生理念

学校与企业双向联动,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借助专业教育实现育人功能,更要通过深化产学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通过树立“以价值共创为目标”的教育共生理念,多主体“协同”“联动”,形成多元、开放、终身学习的学习环境和深厚广博的创新底蕴,打造了“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教育新生态。依托产业学院,深化校企共育培养机制、利益共享双赢机制、过程共管监控机制、互聘共用管理机制、多元参与评价机制,不断探索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共生服务机制建设水平的工作方式和途径。“高职产业学院双主体办学培养高端纺织人才模式研究”获批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出版专著《悦达纺织产业学院协同办学双主体育人的研究与探索》。

坚持反哺教学,构建教学共生模式

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产学研创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OBE),阶段提升”的价值理念,以“课程作品化,作品产品化”为目标,实现“产品精品化,精品市场化”。专创融合、课赛融通,推广“虚实结合”体验式教学方法,打破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过程及其规律的体验和理解。近年来,学生通过自主搭建专利业务办理系统,将自己设计的创新作品申报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等各类专利近500件,成功孵化了“仿生羽绒”“薄壁异形件精密智造”“纱线细度无损测试”“平面茧均匀成型设备”“小区衣站”“AI国潮服装设计”“纺织品逆向工作室”等数十个项目,师生创新项目先后获得世界发明创新金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强化多方协同,推进校域共生实践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多方参与、内外共生并提供服务支撑的综合体系,将学校、政府部门、企业三方优势和资源汇聚起来。一是着重构建高质量项目开发机制,促进企业项目走进课堂。“贴近企业做学问”,校企合作开展项目申报、课题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为促进产学研成果的孵化提供基础,打通科研创新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学校将企业真实科研项目转变为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数连续3年位居江苏省高职院校前列。二是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吸引能工巧匠走上讲台。设立产业教授、企业博士工作站,打造省级科教双优团队,有效对接创新发展需求,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获批数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位列前茅。三是拓展产业化科研实施路径,促进教师走进企业。依托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区域开放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平台,打通教师走进企业的通道,按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技术产品化加速器和产品产业化基地“三维一体化”模式,形成了重点突出、覆盖全面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建成江苏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批江苏省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和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6/03/content_640005.htm?div=-1 


XML 地图